前博鳌亚洲平台秘书长龙永图先生在网上发布了一篇文章我为何送外孙女去海外念书,里面提到不少海外教育很看重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的塑造。
龙先生觉得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以就算国内有人说他崇洋媚外,也必须要送孩子到海外最好的大学里念书。
我觉得他如此做是理性清醒的选择,确实中国的大学教育跟海外比差距明显。
中国大学的物质硬件层面投入已经慢慢接近甚至超越海外一流大学,但文化底蕴不足。
当时在复旦读研的时候,历史老师问大家那两幢高楼像什么,我说像两支大蜡烛供着一顶官帽,我心中神圣的复旦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红墙绿瓦,学子徜徉的复旦了。
目前变成了喧闹的市场,没了以前的宁静致远。
父母:干什么一窝蜂的都去,那一定是得不偿失,假如都是非常有思想非常有选择性的去做,就会淘出金子淘出将来。
我:问题是大伙都等不及去考虑,先行动起来,最后事与愿违,越努力越糟糕。
不少父母自己在工作上找不到乐趣和动力,想想是为何?
不就是对工作没兴趣,没值得追求的职业目的嘛。
假如真有一个自己非常喜欢非常善于的工作,那还不是乐在其中,还用得着旁人去督促吗?难道孩子的学习状况跟大人的工作状况不是一回事吗?
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目前给学生太大的学习负担和重压,即便原来感兴趣,时间一长学生也会反感甚至逆反。
中国目前的教育问题非常大,尤其是小学生和中学生,太难和太多的学习内容真的是在不断打击孩子的学习自信心。
我:恰恰相反,大家学生的学业重压不算太大,论学业重压中国学生能跟日本和韩国比吗?差太远了。
我这个看法一定不少父母要反对,但我说的是事实,中国学生的课业重压不算大,连印度都比不上。
所以,我的结论是中国学生的课业重压只不过看起来大而已。
人家印度孩子三岁上学,印度理工大学在美国的出色毕业生要比清华北大的找工作容易地多。
至于中国学生为何课业重压只不过看起来大,根源就出在父母身上。
老师:每一个人都需要有自我理想(egoideal),不一样的年龄阶段有不一样的自我理想,工作、学习、关系、兴趣、喜好、娱乐、关系等都是自我理想。
假如没自我理想,人会感觉虚空。
假如定的自我理想达成不了,会进入到抑郁状况。
假如不可以伴随年龄的变化而转变自我理想,也会感觉空虚和抑郁焦虑。
孩子也需要找到我们的自我理想,并达成之。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知道现在的自我理想,达成自我理想。
咨询师的工作目的之一也是帮助来访者找到与之能力、年龄对应的自我理想。
拟定学业规划非常重要,具体推行更要紧。
时间非常宝贵,不可逆。少走弯路,不走错路,要父母老师社会一块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走上一条是我们的道路,过有意义的生活
父母:这是一条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路,第一也需要大家父母的自我成长。
父母自我成长尤为重要,是基石。
我:做学业规划就是要少走弯路,不费时资金,而且孩子是自己定的目的,积极性就非常高,如此还用的着父母天天督促孩子做作业嘛。
我早说了,大家学生的课业重压真不大,大家学校之前晚托班大多数是在七点半到八点完成功课的,有些做得快的学生七点半之前就完成了,大家又不可以太早放学生回家,只能再让学生做半小时的课外作业。
说心里话,孩子没学校目的,他能有哪些学习动力和乐趣?
假如不提前告诉孩子一个方向,孩子学得也累,父母管得更累。
这不是有钱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更糟的是耽误孩子前程。